close

2009/04/10攝於阿里山(Nikon D80 + AF-S VR 18-200mm F3.5-5.6G)
page090410-1

時間過得很快,近日來家務和工作繁忙,加上周日假期大多在偷懶睡大覺(我每個禮拜只有星期天不用上班),這個系列的上一篇文章竟然已經是三個多月以前的事情了,文章生產速度真是慢到該打屁股,趕緊補上一篇來接續兒童攝影的討論(雖然小第部落格文章其實沒啥人在看,搞不好沒接續寫這篇也沒人會覺得奇怪……XD)。上一篇討論了事前準備的功夫,包括相機的準備,小朋友習性的觀察和從小讓小朋友習慣/忽略鏡頭的存在,接下來再就實際拍攝過程中,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或問題,提供一些意見給大家作為參考(若有錯誤請鞭小力一點,相片拍得太爛也請海涵^ ^b)。

Part 2.拍攝過程

一、 觀察拍攝的場景:
1.室內拍攝
除非是帶小朋友出遊、學校競賽表演或拍攝專業寫真照(說的是有控光打燈化妝場景安排的專業攝影而不是指有露的那種,別想歪@@),一般父母親拍小孩子的生活照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在室內吧!(如果你/妳家是企業豪門地方田僑仔有獨棟獨院的室內和戶外空間的當然就另當別論了XD)室內拍攝最容易碰到的問題主要是光線不足下,光質不佳和快門速度過慢以致成像色澤不佳或是無法凝結小朋友的”快動作”,所以”如何擁有較好的光質”和”如何提高快門速度”就是室內拍攝主要的兩大課題了(不過換到室外場景好像也是這樣耶……)。

(1)取得較好的光質:
相片的成像原理主要是透過光線投射在被攝物的反射光,使得感光元件(以前是底片,現在則是CCD/CMOS)感光形成影像的一系列動作,所以成像過程當中”反射光”的質與量如何將會左右一張照片的成像品質。由於小朋友本身不會發光(如果會發光那就恐怖了,大概會被美國人抓去做實驗~誤~),所以利用來投射在小朋友身上形成反射光使感光元件作用的光線(好繞舌呀!)品質就十分重要了,這裡講的就是這個”光質”。

室內拍攝的光源主要有三種:來自窗外光線的自然光、室內燈光以及閃光燈(高級一點的還有室內拍攝用的棚燈,不過我沒用過,一般這麼大手筆來拍攝小朋友的業餘玩家也不多吧!^ ^b),其中自然光應該是許多父母親最常也最愛使用的光線來源吧!這樣的光線與人造光源相較起來較為明亮均勻,成像自然且容易上手,但畢竟這樣的光線來自於室內開窗的位置,所以在拍攝的時候可能就要盡量以靠近窗邊取得較多的光線,並要適時注意光的方向,例如:

這張光線來自於畫面右邊的窗戶,自窗外斜射進入室內的自然光線均勻地落在被攝體的臉部和手腳位置,這樣的光線下既使是一般消費型DC亦可取得不錯的拍攝畫質。(Panasonic DMC-FX520拍攝)
P1010495

而同樣是來自於窗戶的斜射光,由於被攝者是背對著光線的方向(逆光),所以可以看到曝光的結果小朋友臉部還是一團黑,但窗戶已經呈現過曝的情況,一般來說這就屬於比較不討喜的相片品質了。(Panasonic DMC-FX520拍攝)
P1010497

若是烏雲較多的陰天或入夜以後,拍攝時所仰賴的光線大多便是室內的燈光了。一般住家室內的燈光大多以日光燈和鎢絲燈泡為主,所以利用室內光源拍攝時要特別注意閃頻的問題,以及光源發色對於成像的影響。閃頻的問題可以透過另外製造光源(例如閃光燈)或是降低快門(降到1/60以下)達成,而光源發色一般人大只會注意到單一光源的影響,而忽略掉多重光源產生的紊亂現象。

這張的光源很簡單,就只是單純頂端的室內光源(暖色燈泡),所以拍攝時只要注意足夠的曝光和白平衡校正就行了。(D80+AF 50mm F1.4D拍攝)
DSC_8768

這張光源就稍微複雜了點,有來自正前方的電視機(注意喔!電視機也是一個時常會忽略的發光源喔!),頂頭的日光燈和窗邊的部分斜射光,光源較為紊亂,拍攝時測光以小朋友的臉部正面為測光點,並需注意減少側面其他光源的照射面積免得使成像品質因多光源影響而變差。(D3s+AF 35mm F2D拍攝)
DSC_4810

以室內燈具作為主要光源要提高拍攝成功率,除了拉高ISO值外,在來就是增加室內的明亮度(把室內可用燈光全打開)或利用反光板補光,因為室內燈源大多由上往下照,除非人臉向上,否則一般來說臉部的受光量大多會偏低,這時候可以利用反光板來做些補助,增加臉部受光量,再不然就是利用閃光燈來輔助了。

閃光燈的作用除了增加被攝物體的受光量外,還有改變成像顏色(或說是色彩傾像)的效果,下面直接用相片來做說明。

這張照片拍攝時正面有用閃光燈(內閃)補光,同時為了不破壞現場背景色溫,刻意拉高ISO值(ISO640)配合大光圈(F2.5)以留下背景曝光量,並用閃燈補充臉部亮度,減少因閃燈的使用而破壞掉整個畫面的氣氛。(D80+AF 35mm F2D,閃光燈開啟)
DSC_3094

下面這張在曝光上就以閃光燈的光源來作為主要光源而不吃背景光了,但為了讓整個背景均勻受光採取跳燈方式,將外接閃燈燈頭向後上方轉,透過天花板反射到整個畫面使其均勻受光,同時蓋掉原本的日光燈光源(黃橙色)來完成這張相片。(D3s+AF-S 24-70mm F2.8G ED+SB800拍攝)
DSC_2375

另外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不論是利用自然光、室內燈光或是閃光燈等人造光源來拍攝,除了要注意被攝物體的受光量是否充足以外,受光量的”均勻”程度亦是影響光質表現的另外一項重要因素,我們以下面幾張相片來做說明。

這張是在家裡客廳旁靠窗的位置拍攝,採用的光線是窗外的斜射自然光。前面已經提到自然光的優點在於相較於人造光源(例如閃光燈),光線更為均勻分散且柔和(尤其是斜射光),使得這張相片雖然光量不算充足使得ISO拉高到800,但由於受光面均勻仍能取得不錯的拍攝品質。(D3s+AF 50mm F1.4D拍攝,快門1/50,光圈F2.5,ISO800,斜射自然光)
DSC_3779

這張相片則是晚間利用室內天花板的T5日光燈作為光源拍攝,雖然開了許多盞來增加室內亮度及照明的均勻度,但相較於自然光的亮度與強度仍然不足,故ISO仍拉高到2000,若是一般消費型DC大概就會出現過多雜訊影響相片品質了,但就算是用DSLR拍攝,光線的品質仍不如自然光好,使得畫面的銳利度仍與用自然光拍攝的相片有著某種程度的差距。(D3s+AF 85mm F1.4D,快門1/100,光圈F2.0,ISO2000,T5日光燈光源)
DSC_4488

室內光源不足又不想拉高ISO值,這時候解決的方案大多是外接閃光燈(這裡先不談論閃光燈對小朋友視力的影響,但除非必要沒事情也別拿閃燈一直照小朋友喔!)。這張是主要是光線是吃閃光燈的光源,相較於日光燈,閃光燈的光量較足且集中,但缺點是閃光燈直打時難免會產生光線較為生硬或是主體和背景受光量不同造成畫面曝光不協調的情況,如同下面這張相片,既使加了柔光罩直打,但呈獻的成果卻仍使小朋友與背景亮度差異過大,光線表現仍然顯得過於生硬。(D3s+AF-S 24-70mm 2.8G ED+SB800拍攝,快門1/60,光圈F5.0,+1/3EV,ISO200,閃光燈加柔光罩直打)
DSC_5097

所以使用閃光燈的重要課題在於如何使被攝物體(包含主體和必要之背景)均勻受光,許多人的解決方法是用外接閃燈打跳燈來使受光量均勻分散。
(D3s+AF-S 24-70mm 2.8G ED+SB800拍攝,快門1/60,光圈F3.2,ISO200,光圈先決模式,閃光燈轉向天花板跳燈)
DSC_3572

雖然打跳燈可以解決此一問題,但由於許多人在拍攝小朋友時仍習慣利用光圈先決/快門先決/P模式,此時需注意閃燈的快門同步是否被固定在1/60,若用短焦(60mm以下焦段)拍攝可能還沒有這樣的問題,若要用一些比較長焦段的鏡頭拍攝時可能就會因忽略掉安全快門而使畫面略為模糊,例如上面這張照片就是因為用了70mm的焦距但快門速度僅有1/60,造成小朋友的臉部細節可能因些微手震而不夠清楚,解決的方式可以採用純手動模式(m模式)來拍攝,透過自定光圈快門值,來讓畫面凝結並透過跳燈方式讓畫面均勻受光,以完成一張清晰且自然的相片。(D3s+AF-S 24-70mm 2.8G ED+SB800拍攝,快門1/80,光圈F4.5,ISO200,M模式,閃光燈轉向天花板跳燈)
DSC_4316

總結來說室內拍攝時,不管是自然光或是人造光源,目的都在使被攝物(小朋友)得到均勻且足夠的受光量來增加相片的成功率和品質,好的光質將會增加一張相片的可看性,拍攝的時候不妨多多留意一下。

(2) 提高快門的速度:
在室內拍攝時,由其是以室內燈具作為主要發光源最大的問題(尤其是入夜之後)就是光線仍舊可能不足,解決方是不外乎加大光圈、降低快門或提高ISO值來增加相片的成功率,但是大光圈可能造成過淺的景深以致於小朋友的臉部或身體只有部分清楚其他過於模糊,過低的快門速度無法凝結小朋友的瞬間表情或動作,同時可能因手震造成影像模糊,而較高的ISO值可能會讓相片產生較多的雜訊和降低銳利度,這時候唯有入手一台較高階的機種(例如D3s)來解決了……

開玩笑的啦!怎麼可能每個人都買得起這個玩意兒,講些比較實際的吧!

因為拍攝的對象是小朋友,所以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要提高快門速度來”凝結”稍縱即逝的表情或動作,若不考慮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大光圈鏡頭會是解決的方法,但光圈到底要開多大,使得快門速度夠快來提高成功率,得先從要怎樣拍來著手。

如果今天小朋友是像這樣正面對著你的話,兩眼落在近似的焦平面上時,可以試著加大光圈來提升快門速度,至於要加到多大光圈,可以透過點測光來看看快門速度是否達到安全快門,依據一般人的說法安全快門約為焦距的倒數,以35mm的焦段來說,安全快門約落在1/35以上,所以這張照片我用1/30的快門速度來拍。若快門速度不夠快時,可以考慮提高ISO值或加大光圈,但需注意光圈是否大到容易產生過淺景深影響相片成像。(D80+AF 35mm F2D拍攝,快門1/3o,光圈F2.8,-2/3EV,ISO500)
DSC_7696

以不才小弟的淺薄經驗值來說,雙眼平視的畫面可以將光圈加大到F1.8,某些情況甚至是F1.4時都不會出現一隻眼睛清楚一隻眼睛模糊的情況。

若是拍攝小朋友的側面(或是其他不是雙眼落在同一焦平面的構圖時),就必須要加大景深來取得兩眼清晰的成像了,此時光圈得縮小到F2.8甚至F4.0以上來取得清晰的影像,但由於光圈較小,快門速度提高,ISO值也得適時往上調整了。(D3s+AF-S 24-70mm F2.8G ED拍攝,快門1/40,光圈F4.0,ISO400)
DSC_1908

雖然只要將對焦位置搭配適合光圈,不需要太小的光圈也可以拍到雙眼清晰的影像,但這種方式比較時合拍攝靜態,也就是小朋友動作不多的時候,若是拍攝較為動態的影像時,除非想讓畫面呈現”動態:的效果,不然開大光圈對於凝結小朋友的動作幫助不會比較大,而且容易產生”脫焦”或是景深過淺的狀況,動作的凝結需要快門速度提高到1/80甚至是1/100比上(有時甚至要到1/200都不為過),若光圈開到最大都還沒辦法達到這樣的快門時,只能從增加受光量或提高感光度著手了。提高感光度(ISO值)是最方便快速的方式,但這個與機身的能耐有關,好在近年推出的相機可用ISO越來越高,高ISO的畫質已不能與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機種相比了,就連入門的DLSR機種Nikon D3100、Canon 600D等或是新一代的背照式COMS的DC都表現都比以往進步許多,但若手邊的機器可用ISO不高(例如消費型DC或較早期的DSLR),大概就只能透過增加受光量來著手,舉凡增加室內燈具數量,利用閃光燈或反光板補光等等前面已經提過的方式來著手。

利用高ISO提高快門值的方式來拍攝。(D3s+AF-S 70-200mm F2.8G VRII拍攝,快門1/100,光圈F3.2,ISO2000,VR ON)
DSC_6257

利用增加受光量(外接閃光燈)提高快門值的方式來拍攝。(D3s+AF-S 24-70mm F2.8G ED+SB800拍攝,快門1/60,光圈F5.0,+1/3EV,ISO200)
DSC_5101

透過掌握較佳的光值和提高可用快門速度,相信可以幫助父母親們在拍攝小朋友們的室內相片時取得較佳的成像品質喔!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su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