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5966

大概去年年中,便在攝影同好的分享下,得知這個台北萬華地區歷史悠久的建築群落,因為時間的因素,一直不曾造訪,後來剝皮寮因電影「艋舺」一炮而紅,這個存在已近兩百年歷史的老街,才突然變成台北最熱門的景點,這次返台終於逮到時間,帶著小樹大人和柳丁大爺來這充滿古老味道的街道尋幽探柳一番。

剝皮寮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37號附近,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現鄰近康定路、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而自清朝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台灣民主國,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引述來源:維基百科)

該地於1945年後列為老松國小的擴建預訂地,並於1989年開始撤離當地居民,歷經十年歷程,最後在市府同意該地作為永久文化教育園區後,才於1998年完成最全數原居民遷出,由市政府正式接管該歷史街區。現在重新開放的剝皮寮主要作為文化局進行地方文化及教育展覽用地,並作為電影或電視影集拍攝的場地。

然而重新開放的剝皮寮,在原住居民的眼裡,卻已盡失原味,不但老房不時見到外突兀現代化鋼骨建築,原有的店面也面目全非,民眾現在所看到的店面招牌,幾乎全非原有的店家及店址,而是為了電影拍攝所搭設的場景,古意全失,擁有百年歷史的道壇「威靈壇」(註一),以及90年代以前相當有名的「太陽印刷廠」(註二)全都在現址消失,讓文史工作者感嘆,目前的剝皮寮除了充滿了觀眾對電影的想像外,有什麼還是歷史遺留下來要告訴年輕一輩的呢?

曾經繁華
DSC_6013

靜懿的紅磚牆
DSC_5973

過去不曾存在的電影院
DSC_5992

新造的「日祥旅社」水溝蓋
DSC_5997

不知是歷史遺留還是近代增繪的塗鴉(底片)
F1030034

原址已不知為何的鐘錶行(底片)
F1010002

不屬於歷史的一部份(底片)
F1010006

少數可見的街頭藝人(底片)
F1010031

昔日繁華已經過去(底片)
F1010034

國泰民安(底片)
F1010036

逛完剝皮寮後,除了對於已經淪為類似電影場景的街廓感到疑惑外(小弟目前為止尚未看過電影「艋舺」),對於在地歷史文化的流失,頗感無奈。或許比起其他地區舊式閩南建築已因都市更新而拆除毀壞,剝皮寮的留下是一種幸運,但現在剝皮寮帶給我們的是包裹著城市行銷的美麗外殼,還是先民開墾勵治的文化歷程與精神?或許是台北市文化局應該去深思的一個課題。

其他相片請移駕小弟的Flicrk相簿:
20100226艋舺剝皮寮

註一:現在於剝皮寮歷史街區看到外掛「收驚」招牌,內設有道壇及掛滿符咒的空間並非威靈壇原址,原址應在隔壁。
註二:太陽印刷廠原址即擺放電影艋舺劇服及道具的展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su4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